智力脑|02-电子设备,是洪水猛兽还是育儿助手?
1. 📱电子设备:育儿路上的“甜蜜陷阱”
我们都知道电子设备的坏处,可还是到处都能看到,家长在一边忙着,宝宝自己拿着手机玩得不亦乐乎。
你好,我是悦创。
👨👩👧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画面?
孩子安静地坐在一旁,手里拿着手机,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你在一旁终于能松口气,刷会儿手机、处理点工作或者吃口饭。
我常常在小区散步时看到类似的场景:大人三五成群地聊天,小朋友坐在角落里滑着 iPad。乍一看,孩子很安静,似乎一切都井然有序。
2. 🎤 家长的无奈:没有电子设备,真的撑不住
曾有家长在直播间留言说:
“我真的懂电子产品的危害,可我和孩子爸工作都太忙了。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还要哄娃、做饭、收拾家务。孩子吵个不停的时候,手机就成了我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话说得太真实了。
现代生活节奏飞快,父母不可能每时每刻都陪在孩子身边,而电子设备恰好能立刻“接管孩子”,让他们安静下来。
并且在现代社会,让孩子彻底远离电子设备不现实。连你自己是不是都片刻离不开手机?包括带孩子玩,你也会给他拍照,发到朋友圈去晒晒。要吃饭了,拿手机去查哪家餐厅好,甚至连买个玩具,都能用手机支付。手机整天在孩子眼前晃,他肯定好奇,想自己拿来玩玩,你总是藏着掖着也不是办法。
就连美国儿科学会,也在去年修改了对儿童“荧屏时间”的指导意见,这个“荧屏时间”就是看手机、电脑和电视等各种电子屏幕的时间。他们把“荧屏时间”改得更宽松,而且把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最小年龄,也从两岁放宽到了一岁半。
那么,如果你家宝宝过了一岁半,就可以放心地让他玩手机了吗?那我可要很认真地警告你:当然不是!首先,电子设备伤害宝宝视力。因为小孩子的视觉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对颜色的处理虽然在一岁前就发育得差不多了,但追踪物体、深度视觉等能力,还远远没有成熟。如果这时候你放纵孩子玩各种电子设备,对他们的视觉影响很大。

2. 🧠 大脑成长不是靠屏幕
婴幼儿的学习,靠的不是看动画片,而是靠五感:摸、闻、听、看、尝等来一步步感知这个世界的。
电子屏幕虽然五光十色,孩子却只能坐着看、被动接收,很少有动手、动脑的空间。这就像让孩子吃“信息罐头”,吃得饱但营养不够。而且,长期沉浸在这种单一刺激中,大脑的神经连接也难以得到充分锻炼。——这就是神经可塑性原理。
简单说,大脑像一块“会重塑的橡皮泥”,能根据经验和环境重组自己。而在儿童时期,这种重塑能力最强。
- 如果孩子多动手、动脑,就能不断增强神经连接,提升各项能力;
- 反过来,若长时间只接收单调输入,脑部发展可能变得单一、迟缓。
3. 👫 “真人互动”才是关键营养素
也有人反驳着说,现在电子设备升级速度快,不再是以前的单向输出了,交互性越来越强,甚至能“教东西”,这样能给孩子带来的好处也变多了。这话当然没错,现在的电子产品确实越来越智能了,用户也可以跟它交互,甚至跟其他玩家或者智能聊天机器人一起互动。
可你要知道,这些都不是面对面的交流。
再高级的程序,也替代不了人类面对面交流的学习。
孩子从和大人、同龄人面对面互动中,才能真正学会“怎么沟通”、“怎么表达情绪”、“怎么解决冲突”。这些社交技能,在电子屏幕上是学不到的。
因为人脑最擅长从面对面的人际交互中学习,包括学习怎么识别别人的情绪和意图,怎么恰当地与人交流而不产生冲突,怎么在冲突中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些都不是在电子设备中可以学习过来的。如果不跟真人多交流,就会影响到孩子社会交往的能力,这样危害就大了。所以你一定要多让孩子和真人互动,而不是和机器互动。
4. 🍱生活才是最好的“教育场”
不光是真人互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超过电子设备的好处。比如在现实中,你陪孩子玩游戏、给他读故事、带他去旅行,这就是在复杂环境中给孩子各种感官刺激,来促进他们形成思考。这样做确实比较耗时耗力,但是这样才符合宝宝的认知发展规律。屏幕上的动画片再好看,也不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陪孩子爬山、玩游戏、跳舞、打球,这才是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省字版:你带孩子爬山、搭积木、讲故事,看似简单,却提供了复杂丰富的感官刺激。与之相比,屏幕上的卡通片,哪怕再精彩,也比不上一次真实的户外游戏。)
我总结一下,大原则就是电子设备,能不让孩子玩就尽量不让他玩。 电子屏幕后面对应的是一个虚拟环境,这个虚拟环境的刺激是有限的,是被特意设计成吸引人的注意力的,而真实环境能提供给孩子更多更丰富的刺激,特别是和真人的互动中得到的刺激。(省字版:✋能不看屏幕就别看,现实生活才是成长的主战场。)
电子设备光靠躲,是躲不过去的。你肯定也有体会,孩子经常不停地要求玩手机、玩 iPad。你要限制他玩电子设备,到底要怎么限制呢?
躲是躲不过的,我们要的是“管理”。我在这里给你三点建议:第一,限定时间;第二,限定场景;第三,提供替代方案。
1. 限定时间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每次看屏幕的时间不准超过多少分钟。这个时间限制因人而异,大原则是越短越好。比如:你要严格限制孩子玩电子设备的时间,以前是 5 分钟,到了 5 岁之后,可以给她延长到了 10 分钟,但不能再多了。时间一到,就要求她休息,保护她的视力。从小就要让她知道,并且这个规则要在家里实行很长时间,让小孩养成习惯,只要时间到了,她就乖乖地放下电子设备去玩其他东西。
小孩是没有多少自制力的,所以你帮他严格遵守规则,也是培养他自制力的好机会。所以,规则定下来之后,千万不能纵容。有的家长为了省事,直接把 iPad 给小孩,让他们安静地待一边去玩,在我家是不可能的。这是家长偷懒的行为,绝对地不提倡。
除了每次观看的时间外,每天的总时间也要限定。我在这儿给你介绍一下美国儿科学会的推荐规定,一个是我刚才说的,一岁半以下的宝宝应该禁止使用任何电子设备,除非是跟家人的视频通话。(这个我也会禁止 3 岁前视频通话)那么对于两岁以上儿童,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总共也不要超过一小时。在我家,其实规定还要再严格一点,我不让我女儿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总时间超过半小时。
简单要点:
- 看多久?——越短越好。
- 一岁半以前,最好完全不看;
- 两岁以上,每天别超过一小时(我家更严格:半小时);
- 看完就得停,不讲价。
这不仅保护视力,也是培养自控力的好机会。
2. 限定场景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很多情况下完全不允许使用电子产品。比如说吃饭,我不允许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看手机。有些家长带孩子出去,跟朋友一起吃饭,大家在一起聊天,孩子觉得无聊,要缠大人了,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就会拿出手机,把孩子打发到一边去。那我推荐的做法是,给她准备一个小玩具或者涂鸦本,让她可以玩一玩,写写画画,也不给她手机玩。在餐桌上,大家既不许看电视,也不许看手机,就是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轻松地聊聊天,互相说说当天的事情,这才是孩子应该有的家庭生活,也是她了解自己的家庭的好时候。
还有一个场景是睡觉,在睡觉前的一小时里,我不许女儿玩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来的光线,跟自然的太阳光不一样,会抑制人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是干什么的呢?是可以帮助人睡眠的。所以,孩子晚上接触过电子设备的话,睡眠时间就会变短。所以睡觉前我是绝对不允许孩子接触电子设备的。
当然,这些其实也是对我们大人的要求,就是我们大人自己,在吃饭的时候,或者在哄宝宝入睡的时候,也不能看手机。这也就是我一直提倡的,育儿育己。你想要让孩子远离电子设备,那你至少要在孩子面前先远离电子设备。所以,在我家里,我设了几个“无电子设备区”,还有孩子的房间,也是“无电子设备区”。我会在她的房间里多放些绘本,多放些书。这就是从空间上、从场景上来限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
简单要点:
- 吃饭不看;
- 睡前一小时不看;
- 家里设置“无电子区”(比如孩子房间、餐桌)。
孩子不是听你说教就能改,而是会模仿你怎么做。如果你边吃饭边刷短视频,他当然也想拿手机!
3. 为电子设备提供替代品
这是最难的一条,但也是最有用的一条。电子设备到底对孩子有多大危害?这个问题的关键,恐怕不是他几岁开始看电子屏幕,而是你在他生活中的角色。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给他提供其他更好的刺激?如果生活中有其他更好玩的事情,就算给他玩手机,他也不会沉溺于其中。
相反,如果你平时也不陪他玩,不带他爬山、踢球、逛博物馆,不培养他比较健康的爱好,那就算你禁止他看手机到小学毕业,到他上中学的时候,忽然接触到电脑,你猜会怎样?肯定立刻是上网成瘾啊!所以,电子设备本身不是问题,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你能不能在生活中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
咱们做家长的,其实要有意识地跟电子设备竞争。我们跟孩子好好玩,带孩子痛快地玩,让快乐充满孩子的内心,那他也就不需要到电子设备里去寻找满足感了。
最好的方法,就是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运动能让人产生多巴胺,也就是大脑里的“快乐因子”。无论是跟孩子打球、爬山,还是随便疯跑,都会让他快乐起来。在户外运动中接触大自然,能给孩子大脑各种丰富的刺激,促进他大脑发展,还能保护孩子的视力。
还有一些电子游戏,吸引孩子是因为里面有社交功能,那你该怎么办?你可以邀请孩子的好朋友过来一起玩,跟孩子一边玩一边互动。或者你也可以找一些亲子桌面游戏跟孩子玩,因为桌面游戏既有游戏的成分,又有互动社交的成分,而且又没有电子屏幕的坏处,而是跟真人、实物在现实世界里互动,所以好处很多。关于桌面游戏,我在后面还会专门再讲一下。所以,你可以让孩子的朋友来一起玩,或者你自己跟孩子玩桌面游戏,因为孩子喜欢的关键是社交,电子游戏只是社交功能的载体,如果你能在现实生活中满足他的这个需求,他就不需要到电子游戏里去寻找了。
当然,听到这里,我猜你可能还是有个疑问:“好吧,我限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但也不是绝对不让他用啊。那么,在他可以使用电子设备的那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内,怎么样用电子设备最好呢?”关于这个问题,里面也大有学问,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就之后再讲了。
悦创的小提醒: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你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孩子还不能自我控制前,你一定要身体力行,一方面在孩子面前要少使用电子设备,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说,你自己也可以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
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限制场景的两条原则,吃饭时不用手机,不看手机看看书,你能不能先做到呢?只要你能以身作则,那你要孩子远离电子设备,也就轻松得很了。
省字版:
你不能只让孩子不看屏幕,还得让他有更好玩的事做!陪他画画、做手工、搭乐高、讲故事……这些才是长期有效的替代方案。
别忘了,电子设备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实是“社交感”。如果你能陪孩子玩亲子桌游、叫小伙伴来家里玩,他自然就不会沉迷在游戏世界里。
5. 🌿总结:别让屏幕代替了爱
育儿不是“看好”孩子,而是“陪着”孩子。
当然,我们都不完美,忙碌、烦躁、疲惫,都会让我们想“借助一下电子设备”。但我们可以设定原则、限制场景、并努力营造更多有趣的生活内容。
在我家,iPad 不是禁忌,但也从不成为默认选项。只有在例如长途旅行等极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启用。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你,而不是一块屏幕。
6. 🎓悦创补充小课堂:什么是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简单理解就是:
大脑可以通过“练习+体验”,不断优化自己的神经连接,就像代码可以持续更新优化一样。
它分成三种形式:
- 突触可塑性:常用的连接更强,不用的就退化(用进废退);
- 功能可塑性:大脑可以把某个区域的功能“搬家”到别处,比如中风康复;
- 结构可塑性:新突触、新神经元会在学习中生成,尤其是在儿童阶段。
注意:大脑也会因为坏习惯产生“负塑性”。比如,长期沉迷电子设备,就可能削弱专注力和自我控制力。
📍最后一句话送给你:
管孩子用电子产品,最终是为了让他更自由,而不是更依赖。
你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操作系统”。
公众号:AI悦创【二维码】

AI悦创·编程一对一
AI悦创·推出辅导班啦,包括「Python 语言辅导班、C++ 辅导班、java 辅导班、算法/数据结构辅导班、少儿编程、pygame 游戏开发、Web、Linux」,招收学员面向国内外,国外占 80%。全部都是一对一教学:一对一辅导 + 一对一答疑 + 布置作业 + 项目实践等。当然,还有线下线上摄影课程、Photoshop、Premiere 一对一教学、QQ、微信在线,随时响应!微信:Jiabcdefh
C++ 信息奥赛题解,长期更新!长期招收一对一中小学信息奥赛集训,莆田、厦门地区有机会线下上门,其他地区线上。微信:Jiabcdefh
方法一:QQ
方法二:微信:Jiabcdefh

更新日志
244cf
-于9ffc1
-于5fe39
-于b3de5
-于c20fd
-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