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1部分「上手」
第1章:“上手”之前需要了解的要点
在引言部分,我为你揭示了书名“上手”的两重含义,也向你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早前经历与近况。谈及我从去年开始学习钢琴、油画和重拾小提琴,有人可能会产生两个疑问:第一,我的“上手”能力似乎偏向文艺,理科不灵吧?第二,一个人从三十七岁开始学习钢琴、油画和重拾小提琴,有什么用?
针对第一个疑问,我要说的是,我不过是对文艺更感兴趣,并非代表我注定无法“上手”理科学问。实情是,我“被迫”开始对理科感兴趣了,因为我担心我的孩子若对理科更感兴趣,他快要瞧不起我了。想到我的孩子上学之后将要回来跟我探讨物理,我已经将《费曼物理学讲义》(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阅读至第二卷了。此外,我也在学习 Python 编程语言,在暗地里了解天文学和生物学知识,甚至快要走火入魔而反对进化论、相信人是被创造的了。问题在于,我在这些方面的“上手”很难向你展示。
针对第二个疑问,我并没有劝你跟我一样学习钢琴、油画或小提琴啊。你只可以说,“上手”这几样东西,对你没用。理论上,我“上手”任何技能都是有用的,我可是本书的作者啊。最低限度,我有“上手”的能力。学习钢琴对我的用处在于我终于可以演奏肖邦的那首夜曲,学习油画对我的用处在于家里墙上已经挂满了我的画作。
你是否真的已经深刻洞察“上手”的第一推动力,即“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了?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没有“上手”能力,原因是他们不敢想自己可以“去哪里”,或者说,他们根本不明确自己要“去哪里”。这可能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学习”方式造成的。“上手”能力绝不是“学习”能力。我们在年少时一直“学习”,就算在校时成绩好,离开学校以后能够继续学习的人也非常少。再加上不像西方教育体系鼓励年轻人先成为通才,进而成为某个领域内的专才,我们的教育体系似乎没有鼓励年轻人尽可能地主动接触新事物,更没有教会年轻人如何接触新事物。
如果“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算得上时下一个非常流行的理论,在我看来,也不过是对于成为“专才”的探讨。
问题在于,研究显示,这个世界上,每一百个人里,只有三四个人天生适合成为专才。
适合成为专才的标志性特征是,有人是天生的练习者,不计结果,练习本身就让他们快乐。如果你不是那样的人,说明你跟我一样(我只能做短时间高强度的练习,似乎无法做到长时间高强度的练习),属于每一百个人里的九十六七个人。还好,我们是大多数。
通常一说到大多数,就伴随着“平庸”二字。但是,诸如任何成功的企业家都不是专才,就像你无法说出乔布斯是哪一方面的专才,你也绝不能说他平庸。企业家或说成功的企业家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我将其比喻成织网。网织得足够大,足够结实,一定会有所收获。这张网,不是靠单一动作的重复以及不断地练习就能织成的。
本书就聚焦在这张网的一个一个结点上。倒不是要人人都成为成功的企业家,但是织网的能力和效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观察入微,你会发现,这张要织的网上的每一个结点都不尽相同。它们到底是什么?
我不知道我自己这张网算不算织起来了,因为我还在织,但我希望我织的网又大又结实,而这张网上的每一个结点,一定跟我的一次次“上手”有关。我自己这张网织得结不结实暂且不论,但绝对是越织越快了。
据身边人观察,我可以用四十八小时完成别人两个星期都完不成的任务,也可以用三到六个月将一项技能掌握到(像是)专业水平。很多人问我:“许岑,你是怎么学东西的?”我的回答是,你的问题本身存在两个问题。
首先,“学东西”跟“研究东西”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有些技能其实不是靠“学”而得,只能不断地“研究”而得。“学”暗含了很强的被动性,而“研究”则需要完完全全的主动性。要想“上手”,光“学”可能是不够的,或说差得比较远。虽然你问的是“怎么学东西”,但我已经洞察,你想知道的就是本书的核心议题——“怎么上手”。
要“上手”一个陌生课题,其中包含了学习和研究两种行为。本书花大篇章讲述“学习”和“研究”两个板块,只为了你能更快地“上手”。
另外,我没办法即刻回答你的问题,是因为你问得太不具体了。虽然“上手”有套路,但套路无细节。与“怎么学东西”类似,这些年来,很多人问我“怎么学好英语”“怎么学好吉他”“怎么带好孩子”……这些问题似乎问得更具体了,但把它们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终极问题,就是“怎么过好这一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貌似更具体的问题中,都有一个“好”字。我已经说过,“向好”是人类本能。在此,我只透露一句,“学”东西,“好”不了。要想真正达到“好”,必须“研究”。
请允许我告知你,我是怎么问别人问题的。我最近打算画两幅油画,作为一个初学者、新手、初心者、素人,我不会去问别人:“怎么画油画?”我已经能够意识到,这件事要说清楚得说好几年,甚至穷尽一生的时间也说不完。我会先自己研究。注意,不是学习,而是研究。
若是“学习”油画,那伴随的行为活动应该是先听课,之后自己拿起画笔,一笔一笔地练习,重复,从初学到进阶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你会发现,这样做,自身缺乏三种意识:既没有可量化的“向好”的作品意识,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更没有跳出埋头苦练而凌空跃起俯视全貌的局外意识。还记得我学钢琴的表妹和学画画的妻子吗,她们当时可能存在这些问题,缺乏这三种意识。
而研究,不是先听别人给你讲,也不能上来就问“怎么画油画”,不是被动地“跟”,而是主动地“探”“搜寻”,以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建立自己对完成一幅油画的大概认知。这至关重要。
当我确定了自己的表达意图、偏向的风格,甚至已经用 Photoshop 模拟出了一幅我要画的油画作品之“假想图”,我拿着打印出来的这幅假想图,找经验丰富的人了解我应该用哪种画笔、哪种品类的颜料,具体在画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什么……这才是得体地向别人请教的礼仪。切记,千万不要劈头盖脸地问人家“怎么画油画”。
虽然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能力、对情境的快速判断能力、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对规律的高度敏感性和不要命的执行力是别人无法快速传授给你的,但“上手”的观念是可以被即时塑造的,“无效(低效)学习”行为是可以被极大程度地避免的,“研究能力”更是可以被逐步培养的。
我们从小的学习观念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应付老师、家长,而且是廉价(义务教育)的。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不好是不是你的错,我们不去讨论,但不代表你没有学好的能力。
就拿学龄早期的寒暑假作业来讲,的确有人会在四十天假期的前五天写完所有的作业,比如我。也有一些人会拖到最后五天开始写,比较严重的是拖到最后一天开始写,更严重的是说“写什么写,抄啊”,最严重的是胡写,知道反正老师收上去也不看。
今天,我们长大了,不用再写寒暑假作业了,但那些胡写寒暑假作业、应付考试、应付他人的坏观念贻害了我们。在我们成年之后,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快速“上手”一个陌生课题,并且能够有效地达到“上手”的程度呢?(基于我在之前给出的双重含义,“上手”不只是初学的意思。)
我以对比学习的错误观念与正确观念之方式,为你一目了然地呈现“上手”之前需要了解的要点。
关于学习的错误观念有:
- 找到了一个看似不错的教程,嚯,居然要付费,不学了。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学习都是廉价或免费的。
- 收集了一大堆资料,就是不去研究。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比的就是谁的参考书多,那么多题本来就做不过来啊,从哪下手?
- 任何学科都是科学,学习时不可儿戏。英语是科学,学英语最好能做些实验。
- 所有学科都有难度分级,零基础、初级、中级、高级,等等。
- 学钢琴一定要苦练基本功,要不然你一辈子也弹不成郎朗那样。
与之对应,关于学习的正确观念是:
- 如无意外,学费越贵越值得学。学乐器,尤其对于成年人来讲,买个贵的乐器是学成的有力保障。
- 除非是做学术研究,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否则,尤其对于成年人来讲,遇到一份相关的学习资料就立刻学起来,要有随时随地“沉溺”的能力。
- 如果学习英语是为了日常交流,那英语就不是科学,只需要对它熟悉。小孩儿学会说母语的方式,不知道算不算“儿戏”。
- 英语就不应该按难度分级。一个英语零基础的人,对 name 和 gibberish 两个词的陌生程度是一样的,学习使用它们的难度也相差无几。
- 学钢琴——谁铁了心要成为郎朗,请告诉我。是你吗?
要把一项技能熟练掌握,需要练习,也就是学习;而要想把这项技能掌握到比别人更好,你必须去研究它。
第2章:“上手”的四个关键
2.1:着眼微小处,找到诀窍
前文提到的所谓以“生成”替代“存在”,不过是强调过程与结果并行。
“上手”,并不同于入门,也不同于初级。入门和初级,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没有相对明确的结果。“上手”,你可以默念这两个字,进而做出一个“感受实验”。
入门往往停留在理论的获得上,很难在手上实现任何动作,所以也就无法被称为“上手”。一般来讲,我们参加入门课程,往往只是吸收理论性的相关知识,获得一些文本信息。入门课程,通常没有资格参与实践。而我们常听说的“大师课”,则硬性要求参与者必须已经是“上”手了。
所谓初级课程,暗示了后面还有中级课程和高级课程。试想有多少人参加了初级课程,并没有继而参加中级或高级课程,甚至连初级课程都没学完,就退出了?我做英文授课时,就注意到很多英语学习者从学习初级课程,坚持学到高级课程的寥寥无几,最终也很少有把英语真正掌握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在英文的教学上犯了什么错误。我只知道一个出生在母语是英语国家的新生儿,只要经过两三年的时间,似乎什么都没做,对英文的掌握也比我们大多数人强。事实上,这些新生儿做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一,他们要掌握学习对象(英文)的愿望比我们更加强烈;第二,他们频繁接触学习对象的每一时刻比我们更加专注。
事实上,绝大部分技能对于我们来讲,都是可以自学掌握的。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更愿意去参加课程找个老师学,就是因为学习者的眼光看得不够精准。
这个眼光不是见识,而是注意力摆放的位置。当我们要掌握某项技能的时候,眼光总会盯着最终结果。而这个最终结果,往往恰恰是需要“一万小时”才能达成的。
试问谁能自学一万小时?就是因为不可能,所以我们才去参加课程,人只要去了,就感觉在凑那个时间了。
我自己有学习指弹吉他的经历。第一年,我也确实跟随了一位指弹吉他演奏家学习,因为我当时的眼光是要成为指弹吉他演奏家。
学着学着,我就发现,没有个十年八年不断地高强度刻苦练习,我是无法成为演奏家的。感谢我的老师,让我真正喜欢上了吉他和音乐,而不再喜欢成为演奏家了。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整个练琴的过程中,越是将眼光放到细微处,越能进入“心流”状态,也越能获得自我愉悦。
匈牙利裔美国心理学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flow)的概念,指出我们做事的时候进入的所谓“全神贯注”的忘我状态,即为抵达“心流”。
试想,如果我的眼光一直盯着十年八年后成为演奏家的自己,怎么才能进入“心流”状态呢。真正使我能够进入“心流”状态的是,我甚至不将眼光放在一首乐曲上,而是短短的一个乐句。
每天练好一个乐句,我几乎每天都可以进入心流状态。在那一个乐句之上,我不是入门,不是初级,也不用一万小时;在那一个乐句之上,我可以“上手”。
我之所以能够“上手”钢琴,正是因为一开始既不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像我的表妹),也不想成为什么钢琴演奏家,我只想弹肖邦的一首夜曲。同理,我之所以能够“上手”油画,正是因为一开始既不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像我的妻子),也不想成为什么画家,我只想画几幅油画挂在家里的墙上。我的目标看似“不靠谱”,实则非常明确而精准,结果也并不坏。
再次说明,上手不是入门,也不是初级。我可以用吉他或钢琴弹出一个乐句,这个乐句会让听者动容,会得到赞许,而入门者和初级者并没有这个能力。
一个人要想成为有名的大厨,可能需要一万小时的系统学习和练习。“上手”到底是什么意思,上手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有名的大厨,只是想要做好一道看家菜。
我有个朋友,只会做一道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这么说吧,我吃过很多人做的西红柿炒鸡蛋,包括在有名的餐馆,而我这个朋友做的是最好的。
请注意,我这个朋友不是有名的大厨,他甚至只会做这一道菜,所以,他不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实践者,他不是入门者,也不是初级者,他是“上手”者。
借此,“上手”的可能性无处不在。“上手”更加强调从微小处着眼。你做一道菜比别人做得好,你就是“上手”者,这简直毫无疑问。菜品有无数种,“上手”就有无数可能。而这仅仅是讲烹饪。世上的事,何止千万种,时时处处都有“上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上手强调一个瞬间,就在那个瞬间,一个本来不属于你的东西,从此属于你了。你拥有了它。你还会拥有很多。
2.2:去除障碍
我们在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之所以暂时无法完成,总是因为有些障碍。学习一项技能,并不需要创造,当你把障碍去除了,也就能够“上手”了。如果你都能够创造了,你是“上”手。
我熟识一个制作吉他的制琴师。他一开始打算做吉他的时候,弄了不少图纸,很多还是英文图纸,他不懂英文。我自己弹吉他,我们因此而相识。我曾经跟他探讨过吉他的制作,出于好奇,我也买过吉他制作的英文原版书来看。
的确,我的英文阅读水平还可以。但是直到今天,我做出过一把吉他吗?没有。我那个制琴师朋友却做出了很多音色绝佳的吉他。
起初,当他图纸看不明白的时候,就把图纸扔掉了。他买了一把比较便宜的吉他回来,三下五除二把那吉他拆了,依葫芦画瓢弄了一堆木头粘粘补补做出了一把——“吉他”。如果那也能叫吉他的话。
无论如何,他做的东西,至少看上去的确是一把吉他,只不过音质很差。后来他觉得制作一把吉他也没什么难的,于是下决心买了把挺贵的吉他,又给拆开了,发现了一些不同。最神奇的是,他回过头来竟然能看懂那些英文原版的吉他制作图纸了。
这也许说明我这位制琴师朋友跟我一样,是“自然主义”倾向的学习者。“依葫芦画瓢”绝对是“自然”的,而那些图纸上呈现的全是“结构”。我们这种人,可能小时候没玩儿过乐高(LEGO),缺乏“结构主义”倾向的思维训练。我很佩服我的妻子能够照着乐高盒里的图纸,将几千个塑料块拼成一艘宇宙飞船,她太神奇了,我惊为天人。
事实上,当我的制琴师朋友做出第一把吉他的时候,即便做得很差,但是他已经“上手”了。他的“上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看图纸做吉他,属于“结构主义”的行为,往往更难“上手”。而拆掉一把做好的吉他,照着它的样子自己再做一把,则更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模仿式上手。
我有必要指出,我不是否认结构或体系的价值,更不会低估任何一位“结构主义”倾向的学习者。我只是强调,要去除“上手”的障碍,要找对适合自己的“上手”方式。真正被低估的,可能是“自然主义”倾向的学习方法。
说回到我那位做吉他的制琴师朋友,一个人能够做出一把吉他,我有理由相信,这个人能够很轻易地做出一件衣服。我之前了解过T恤衫的制作。很多世界一线品牌的衣服在设计和剪裁上体现出不同凡响,即便是一件T恤衫,版型也可圈可点。
很多制衣工厂就是拆掉一件这样的T恤,对照着制作,很快就可以“上手”一线品牌衣服的版型。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山寨”么,有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
“山寨”这个词最有效地体现了“自然主义”模仿式上手的理念。只不过,在中文的语境里,“山寨”二字听起来道德感偏低。
我们将别人的产品拿过来“山寨”它,然后推出去销售,这是一回事。但是我们“山寨”别人的技能,把它学起来变成自己的,这就是另一回事,是好事。
事实上,“山寨”这种行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不一定非要限定在实体产品的制作上。你在电视上看过模仿秀吗?模仿秀是收视率很高的电视表演。当我们遇到好的模仿秀,会对模仿者大为赞叹,说“太像了”“太有才了”。而模仿者对于被模仿者来讲,就是“山寨”啊。
借着模仿秀,我们可以再谈“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地模仿一个人,我们要研究此人的典型表情、小动作、肢体形态和说话方式,等等。而“自然主义”地模仿一个人——可能有点儿玄学的意味——是相信自己就是那个人。
我在电视上看过很多人模仿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在众多模仿者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郭富城。他模仿的迈克尔·杰克逊,很多动作都不太像,对,他不像迈克尔·杰克逊,他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他在舞台上传达给我的信息是,此刻,迈克尔·杰克逊进入了他的身体。这可能跟郭富城本身就是一个专业舞者有关。
更进一步说,师父带着徒弟学艺,我们也可以把徒弟理解成“山寨”。倒不是说徒弟永远比不过师父,可一旦徒弟在技艺上超过了师父,虽然这种情况不多见,就没有人再说徒弟是“山寨”了。
所以“山寨”这个词在我的理解里,只当作是“自然主义”模仿式“上手”,就是依葫芦画瓢,就是复制、拷贝。“山寨”者也会有荣耀,就是最终超越了被模仿的对象。
不断地“上手”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自信。而一个人一旦有了自信,很多障碍就会自动被去除。
2.3:从“自然”中寻求辅助
我去年带着家人去了趟美国。我是去美术馆看油画的,喔对了,我还买了把二十万的詹姆斯·奥尔森(James A. Olson)吉他。小孩子都喜欢看动物,我也带着孩子去了圣迭戈野生动物园(San Diego Zoo Safari Park)。在这个世界闻名绝妙的动物园里,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
我们在圣迭戈野生动物园里观看非洲猎豹捕食表演,感受这种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奔跑的速度。的确,那只非洲猎豹跑得快极了,但更引起我注意的是训练非洲猎豹的训练员始终牵着的那两条狗。
在非洲猎豹做奔跑表演之前,训练员会让两条狗分别奔跑一次,让那只非洲猎豹看着。固然,那两条狗跑得也很快,肯定比我跑得快,但是跟非洲猎豹的奔跑速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难道这就像大牌摇滚乐队演出前不知名乐队的暖场演出吗?
起初,我以为是让两条狗先跑,再以非洲猎豹的奔跑做对比,来增强观者的感受,更加感叹于非洲猎豹的奔跑速度,最终为观者带来更好的娱乐性。可实情并非如此。
我自己养过狗,也养过猫。就算你没养过狗或猫,也至少听说过狗很会听主人的话,而猫——猫懒得理你。我自己深深地知道,非洲猎豹作为猫科动物的一种,训练它们实在是太难了。圣迭戈野生动物园的训练员到底是怎么训练这只非洲猎豹的?那两条本可以不出现的狗为什么会一直在场上,一直围绕在那只非洲猎豹身边?
带着一系列困惑与强烈的好奇心,我在圣迭戈野生动物园官网上查到了以下信息:
Cheetahs selected to be trained as Zoo and Safari Park ambassadors are paired with a domestic dog. Why? Dogs are naturallycomfortable with people, even those they don't know. Cheetahs are quite a bit more cautious and wary of new situations; having adog buddy to show them that everything is okay——and even fun——helps the cat feel comfortable and relaxed. The dog's bodylanguage communicates that there's nothing to fear, which relaxes and calms the cheetah's flight tendencies. We introduce apuppy buddy when the cheetah is still a cub and naturally playful. By spending time together, they get to know each other andbecome buddies.
The science behind dog and cheetah pairing is something that the San Diego Zoo first been experimenting with 30 years agowhen zoologists began to notice the calming effects that dogs had on cheetahs.
(也许你一直想学习英文,尝试了很多次都以失败告终。如果你真的有心学习英文,本书阅读至此,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吗?立刻学习上面这段英文,“上手”它!)